在1949年之前,不管是在哪个朝代,重要决策从来都不是通过集体表决来决定的。
例如领导说某某事大家伙都来发表一下意见,尽快拿个章程出来。
领导是这么问,但是对于这种章程,领导心里早有定论,甚至已经跟手下的心腹通过风,拿出来让大家议一议不过是走一个过场罢了。
国民政府同样如此,虽然有军事委员会,行政院等诸多机构,但是真正一言而决的还是蒋某人,这也导致有些时候,侍从室的话比军政部还要管用。
在国军的作战序列下,集团军是由若干个军、师或者独立旅组成的基本战役兵团,早在北伐战争期间,就曾出现过集团军的建制。
当时一共有四个集团军,以派系进行划分,蒋某人的中央军是第一集团军,冯焕章的西北军是第二集团军,闫老西的晋绥军是第三集团军,李德邻的桂军是第四集团军。
北伐战争胜利后,集团军的建制被军团替代,直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,集团军这一番号才再次登上历史舞台,其受军事委员会或者战区长官部指挥,多用以参加大规模会战。
在抗日战争胜利之前,国军一共有40个集团军的番号,中间还有被取消编制的,所以有时候会在数量上少于40个。
截止到当前时间线为止,滇军占一个(第1),西北军占三个(第2、3、33),陕军占一个(第4),晋绥军占四个(6、7、8、13),中央军占十五个(第9、10、11、14、19、20、24、25、26、28、31、32、34、37、38、),粤军占两个(第12、35),东北军占一个(第15),桂军占两个(第16、21),青马军占一个(第40),宁马军占一个(第17,看),川军占六个(第22、23、27、29、30、36)
另外,第18集团军为八路军部队,第5集团军情况最为特殊,处于正在演变期间,该部由东北军、滇军杂编而来。
湘军则是最早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之中,部队早早被中央军吞并整编,川军虽有六个集团军的番号,但是其部队空有番号而无实际编制,好多部队看似是在军一级的编制,但实际上只有一个师的兵力。
在中央军的十五个集团军中,集团军总**的职位大多由国民政府元老担任,黄埔军官生中只有李默庵、胡棕南、范汗杰、宋希濂、李仙洲、关麟征等寥寥数人担任集团军总**。
诸如杜玉明、王耀武之流,只是中央军嫡系部队的军长,此时廖耀湘是师长,张灵甫也只是副师长。
卫长官虽然远在滇南,可是同样听闻了陕甘宁根据地的严峻态势,不管是从与八路军的私交来看,还是从国内的整体大局出发,卫长官自然不愿意看到兄弟阋墙的事情发生。
在得知计划的原委后,卫长官当即以远征军**部的名义向蒋某人侍从室发电,电报上言明,经过与美方的多次磋商,美国人同意将远征军调回,但是史迪威也提出了诸多条件。
“校长,卫长官对您还是忠诚的,史迪威此人甚为固执,卫长官居然能成功说服他让远征军调回国内,实乃大功一件!”钱大均说道。
此时,蒋某人心中略有喜意,远征军下辖的第5军、第6军、第66军,在入缅作战之前就是中央军的精锐部队,其中杜玉明的第5军更是中央军的王牌。
如今部队装备了部分美械装备之后,更是如虎添翼,与日军作战战果不小。
这样的精锐部队,蒋某人心中自然不想让其白白损耗在缅甸境内,一直想要将其调回国内作战,只是未与史迪威达成统一。
对于史迪威提出的再重新选派一支部队入缅作战,蒋某人也并没有意见,毕竟有了第一次借鸡生蛋的成功案例,自然还想着第二次。
稳赚不赔的买卖谁都愿意继续做下去,可是当蒋某人听到要将第14集团军调入缅甸作战,脸上的喜色顿时消失不见。
“娘希匹,我看他卫俊如是包藏祸心,有意培植嫡系,表面上是在向我邀功,实际上却是想重新获得第14集团军的掌控权!”
“此风不可涨,断然不可涨!”蒋某人手中的拐杖狠狠戳了一下地面,足以见得蒋某人对卫长官的忌惮。
“这定然是卫俊如与史迪威商量好的,两人联起手来蒙骗我,到时候这支部队还不一定被他们拐到哪里去?”
远征军**部发来的第一封电报就这样被打了回去,同一时间,参谋长罗桌英接到蒋某人密电,让他尽快查明当前的情况,断然不能让卫、史两人阴谋得逞。
卫长官与蒋某人相识多年,对于蒋某人的性格拿捏得一清二楚,他明白即使在第一封电报中就言明可让黄埔嫡系将领率领第14集团军入缅作战,同样会引起蒋某人的猜忌。
反倒是不如一步步来,慢慢降低底线,让蒋某人人看见卫长官正在一步步妥协,如此一来反倒会让蒋某人放松警惕。
远征军**部同样发生了争执,史迪威这个固执的老头对蒋某人意见不小,他认为自己已经流露出极大的诚意,但是蒋某人却丝毫不给面子。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